MacbethAndBanquo-Witches.jpg       

 

      這是個很直覺的問題,尤其是當你每次英文考試都考得很差的時候。真的,每次我拿到考卷,總是很沮喪地在想著:「為什麼我不是外國人?這樣我英文就不會那麼差了...」背了那麼久的英文單字結果也是不上不下的60幾分,文法錯一堆,然後作文拿不到一半的分數。如果你有經歷過台灣的大學聯考,然後英文跟我一樣爛的話,一定深有同感。

 

      不巧的是,在下娶了一個外國人,而且還是一名國外的英文老師。大概介紹一下我妻子的背景:父母是台灣華僑,早年移民加拿大,本身在加拿大出生,所受的是當地的教育。所白一點,她就是人家所謂的CBC (Canada Born Chinese),或者是"香蕉",就是外面看起來是黃的,裡面卻是白的那種。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有一次我問她:「你在上課的時候都在教甚麼?」她是高中英文老師,基於好奇心,和內心那一絲絲對英文無可奈何的失望,一天我問了她這個問題。她回答我說:「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莎士比亞都作古的人了還要教?」 我說。她說:「莎士比亞寫的是戲劇,非常複雜,也是非常好的教材。」「怎麼說呢?」我說。「通常我會把學生分組,然後選幾幕讓學生真實的演一下。」我心裡想:還不是就那幾套,只是把一般上課的『教』用演的來做而已,並不希奇。我說:「就只是演戲嗎?」 她說:「演戲只是開頭,演完一遍可以大概知道劇情的內容,但沒辦法深入。比方說 Macbeth 這部戲,裡面有一個經典的台詞是說:Making the green one red。學生在演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是甚麼,只是念過去而已。可是當你開始研究劇本,並且每個角色都深入剖析後,你就會發現莎士比亞所描繪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東西變的具體化。」 Macbeth 是誰我都搞不懂了,甚麼具體化就更是不知所云。我就問他:「Macbeth 是誰?」 她說:「Mcbetch 是一個將軍,在故事裡他殺了他的國王 Duncan。因為罪惡感的關係,所以他說了那句話,意思就是說就算是用海水來洗我的手也會變成紅色的 (海水是綠的我想),因為他的手沾滿了血腥。」這個聽起來有點有趣,我不知道原來莎士比亞在五百年前就用水洗不掉手中的血腥這樣描繪法,來描述一個人的罪惡感。我就問她:「那你們為什麼要研究角色和故事情節?有甚麼意義嗎?」她說:「有阿,這就是英文文學所要學的。第一我們要求學生要知道故事的內容,但只知道故事的內容不會讓你得高分,頂多C+。再來我們會研究裡面角色的個性,然後因為他們的個性最後發生了甚麼事,然後又有甚麼劇情發生。比方說 Macbeth 原本並不是那麼有野心的人,有野心的是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甚至說,如果我是你,就算要把我的孩子殺掉,我也會殺掉國王,來得到他的王位。Macbetch 最後聽了他的妻子的話,殺了他的是國王。可是意外的事發生了,就是 Macbeth 變得愈來愈壞,因為他要掩蓋他的罪行,他殺的人就愈來愈多,最後他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暴君。但是他的妻子,相反的,因為殺王的罪惡感和他自己對女性道德標準的掙扎,最後在她的內心裡變成了一個風暴,導致她變成了跟神經病一樣。而且她一直洗手,因為想要把那罪惡感洗去。最後這樣故事當然是個悲劇,Macbeth 最後被砍頭,而他的妻子也自殺了。」恩,有趣。我再問她:「然後呢?」他說:「然後我可能會要求學生做一個『延伸』,就是它們可以想像如果這齣戲發生在現代,它們會找甚麼演員來演?並且它們可以寫一個故事的輪廓,大概的劇情,可是內容卻是現代版的 Macbeth。他們要交代為什麼找那個演員來演哪個角色,是不是那個演員之前有演過類似的角色,或者你覺得他為什麼可以演那個角色,諸如此類的。最後他們都要寫一篇 ESSAY (就像作文一樣的東西),將他們的故事和分析寫在一個 ESSAY 裡面。愈有想法和點子,分析愈透徹,故事愈符合實際情況的分數愈高。」

 

      聽完她說的話之後,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點子、分析、邏輯,這真的聽起來一點都不像是文學課。」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外國人的文學課是這樣上的,他們的文學課就像我在看電影一樣。通常在下看完一部電影之後會對裡面的角色有一些探討,為什麼喜歡或者討厭這部電影,還有哪個情節是我覺得最棒的。當然我只對我覺得有趣的電影才會這樣。打個比方,我最近看了日本的一部動畫片,叫做"你的名字" (以下有劇透,甚入!)。裡面說到兩個高中生,一男一女,他們兩位有時在一覺醒來之後會互換身體。互換身體已經是有點意思了,至少對我這健康的男人來說是如此,但更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其實是活在不同的時間點的兩個人。活在兩個時間點的兩個高中生,又互換身體,這個題材新鮮吧!更有趣的是,那位高中女生其實在她的那個時代會死去(她的時間早了男生三年),因為一顆隕石會打中她的村莊。但當互換身體的事發生時,在女主角的時間點隕石還沒到,所以女主角還不知道她自己會死。可是當隕石打中村莊的時間點到了的時候,女主角就死了。就在那時,男女主角就不再互換身體了。男主角試著想要找到那個高中女生,卻發現原來跟她互換身體的女生,早在三年前就死了,可是之前當她跟那個女生還能互換身體的時候,女主角還活著。所以他試著再跟她互換身體一次,也成功了(為什麼成功了?請看電影)。他試著想要改變歷史,這樣女主角才會活著。有一幕是男主角當時在女主角的身體裡,隕石也快打中村莊了,而女主角在男主角的時代,也在他的身體裡,但他們卻在村莊的一個地方相遇了。當他們相遇時,他們馬上回到原來的身體,並且在那時他們可以對話 (為什麼呢?請看電影)。重點來了,在那時男主角把女主角的紅絲帶還給了女主角。因為之前女主角曾經也想要找男主角,但因為它們的時間點不一樣,所以當女主角遇見男主角時,男主角還不認識她。然而女主角卻在那時將她的紅絲帶給了男主角,而這是一個重要的事件。為什麼絲帶重要呢?以下是我的見解,也是我覺得這部戲設計最好地方:當女主角將絲帶給了男主角時,證明了他們真的有互換身體,但在舊歷史裡面女主角死了,絲帶也在男生身上。但是當絲帶回到女生身上時,證明了男主角確實又回到了過去,並且改變了歷史,因為原本應該是在男主角身上的絲帶,回到了應該會死去的女主角身上。所以後來的情節就是女主角將隕石會打中村子的消息報告給村長,讓村民,也包括女主角,都存活了下來。絲帶的互換證明了他們的互換身體,它們信息的交流,他們也因此改變了歷史。對不起,這個例子有點冗長,但我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並且這發生在我妻子的英文課裡面。

 

      除了上課內容有趣以外,我也看見了他們教學內容的成熟度。在下的妻子是高中英文老師,不是大學,可見國外的小朋友至少在高中就已經在探討人性和我們所處的社會。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文學作品裡面所描述的角色,卻是在現代也會看見的。並且人性,像是喜悅、悲傷、罪惡感、憤怒、野心... 等,這些情緒所衍生出來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甚至連精神病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裡都出現了,誰又會想到五百年前就有精神病了?!他們在課堂裡面所學習的不只是書本上的東西,更是實際上每天會遇到的人和環境。難怪人家說國外的孩子都比較獨立,很多二十幾歲都已經成家了,或許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們的教育,讓他們更早一些理解這個社會和社會上所發生的事。經過在課堂裡的分析與討論,讓他們瞭解到這社會的多樣性。如果你思考一下,你會發現這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過程!這已經不只是學習一個語言而已了,乃是藉著分析文學作品裡的人和故事,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一個認識。除了知識外,也學習到甚麼才是最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也慢慢成了他們的價值觀。比方說 Macbeth 的故事是一個悲劇,他成了國王嗎?成了,他的妻子做了王后嗎?也做了,但整部戲卻是個悲劇。這真的是個很值得探討的故事。

 

      再來就是這個ESSAY。你可能會認為這個 ESSAY 好像台灣學生寫作文一樣,寫一堂課六百字就可以交了。不,寫這個 ESSAY 短則一個星期,長則一、兩個月都有可能。為什麼需要這樣長的時間呢?因為分析和比較是很不容易的。在下知道這裡的老師其實都有點變態(我妻子除外),有時會一次給學生很多本書,叫他們比較各個書中的主角有什麼不同,或者有什麼相同處,然後這些不同處和相同處如何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這是需要時間來思考,並且需要大量的分析,所以不是一兩堂課就可以交差了事的。經過這樣的過程,通常這裡的學生都會有思考和辯論的能力,從這些人中間出現一些律師和政治家也就不奇怪了。這也解答了在下以前心中的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讀法律是比較『一類組』的科系?難道是因為要背很多的法律條文,然後一類組的同學們記憶力比較好,所以法律就分在一類組嗎?如果你知道這裡的文學課是怎麼上的,你就會發現剛剛在下的想法有多荒謬。基本上這裡的高中生在文學課裡幾乎不背東西,在下也曾經跟妻子分享我們的『國文課』很多時候都在背東西,她直覺的問:「為什麼?」因為在她的觀念裡,就算你把一篇文章背出來,也只是C+。但他們的 ESSAY 卻需要很多的分析、很多的討論、很多的邏輯思辨,你需要找一些資料,文學的或歷史的,旁徵博引、邏輯正確,你的 ESSAY 才有可能高分。並且他們研究的對象是人,他們在研究人的行為和思考模式,所以他們所制訂出來的法律也有『人性』。我很驚訝這裡的文學課是這樣上的,如果是生在這裡,說不定我也會選擇『一類組』,而不是『二類組』了。

 

      很自然的,這讓在下想起了以前台灣的『國文課』(其實在下認為應該叫『中文課』,不叫『國文課』)。比如像『愛蓮說』、『第一次真好』、『差不多先生』、『桃花源記』、『前出師表』、『使得西山宴遊記』…等,是真的讀了很多文章(在下其實書讀得不多,記憶也不好,請包涵)。但仔細想想,除了考試重點外,我們上課的重點都放在一些優美的句子(描寫景色或地方),作者的人生觀(因為仕途不順導致的抱怨之類的),又或者是作者對某件事的心得分享(就像我現在所寫的心得分享一樣,但短些),感覺就像喝水一樣,講到討論和分析,那是少之又少了。請不要會錯意了,在下並沒有貶低那些文章的意思,那些都是好文章,但對國中和高中的學生來說,研習文學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欣賞文章』、『學習優美的句子』而已,我相信在其中我們可以養成理性分析的習慣,並且從前人的文章裡得到一些智慧、和健康的價值觀。如果只是像喝水般讀過,甚至背誦,對學生並沒有太大幫助。

 

      寫到這裡,在下突然想看一下高中國文的目標是什麼。在下覺得像教育這一類的事一定要有目標,不然教育的目的何在?稍微看了一下Wikipedia 的高中國文目標 的定義,我寫在下面:

依1995年10月修正之『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高中國文課意在培養學生語體寫作、閱讀及欣賞能力,具備現代的語文溝通即表達技能。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則為此一階段課程重點,希望學生能藉此養成對傳統文化、淺近古籍的興趣。此外國文課程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尚擔負有傳承傳統倫理、道德的使命,此一使命也成為課程改革爭論中的焦點議題…

光看這一段話,我還真的是有些困惑。第一,它的目標在『培養學生語體寫作、閱讀及欣賞能力,具備現代的語文溝通即表達技能』,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則為此一階段課程重點』是什麼意思?是要學生以後都要用文言文來寫作、閱讀,並且讓文言文變成『現代化』的語文溝通技能?但我周圍的朋友沒有一個是跟在下用文言文交流的,並且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如果標準是這樣,那這代表高中國文的目標失敗?請別會錯意了,在下並沒有貶低文言文的意思,我相信文言文有它文學的價值,但這個目標和文言文的價值真的很難連起來。再者,高中國文的目標放在『培養學生語體寫作、閱讀及欣賞能力,具備現代的語文溝通即表達技能』,這會不會太狹隘、甚至可以說太幼稚了?一般的高中生都會遇到一些人生的課題,比如男女的情愛、未來的職業、個人興趣、友情…等,這些課題在『國文課』裡討論是再好不過了,為何要浪費時間去鑽研一些閱讀或寫作的『技能』?在下相信如果我們的高中生也經過像國外高中生這樣文學的訓練,讓他們研讀並探討一些經典文集,這些『閱讀』和『欣賞』的技能,都一定會成為他們研習的附加價值,並且他們的溝通和表達技能一定會提升,因為他們的『作文』已經幫他們打好基礎了。在下記得以前寫作文的時候,腦袋空白的程度比以前的利可白還白,為什麼呢?現在在下懂了,因為我們把重點擺在句子的優美、如何用文言文形容一種心情等的『技能』上,但寫文章的『骨』和『肉』卻隻字不提,難怪在下以前的國文作文比英文作文還爛。『骨』和『肉』是主題、是想法、是舉例、是分析,這些才應該是我們『國文課』(again,我覺得是中文課…)的重點。第三,這裡提到傳統文化、淺近古籍,這裡似乎有政治的意味,又『傳承傳統倫理、道德的使命』,這是什麼樣的使命?把這些政治性導向的東西放在教育裡,基本上已經違背了教育的宗旨,變的不單純了。

 

      從英文講到國文,是正常人都會覺得:你離題了吧!是真的有些離題沒錯,但卻道出了在下的思路歷程。我相信台灣的教育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也許就可以從這裡開始,把『考試導向』或『政治導向』的教育,改成讓孩子真的能從中獲得好處的教育。我們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對台灣下一代的責任感,和一個改變計畫。諷刺的是,有責任感似乎比較困難,弄改變計畫卻容易的多。

 

arrow
arrow

    nickismyn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